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时间:2024-05-22 17:15:37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1

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加大,面对一切事物逐渐变得麻木,找不到工作之初的激情。那生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呢?从《活出生命的意义》这部书中我看到了“责任”二字,对家人的责任、对工作的责任、对一张张渴望知识的`幼稚小脸的责任。我们应该向弗兰克尔一样,勇敢的挑战自我、挑战生活、挑战麻木和倦怠,在逆境中勇敢前进,在压力下不断拼搏,在生活和工作中寻求快乐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更会影响到学生,学生好比一张白纸,会把他们见到的一切花在上面,我们不能给他们任何不好的影响,应向他们展现出积极向上的面貌,带动他们向新生活前进。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2

断断续续地把《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读完了。之前读过英文原版,受限于英文水平,很多意思还是没有理解。现在将中文翻译版读完,有了很多新的感悟。

知道这本书是从《得到》推荐的,自己读下来,感觉作者的亲身经历增加了说服力,是我喜欢的类型。对于我这种整天爱瞎想"人为什么而活着"的人来说,读这类书籍也算是跟自己对话了。

本书的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尔,犹太人。生活在二战时期,可想而知命运的悲催。作者本人被关入了埃斯维辛集中营,后世人称"死亡工厂".但是幸运的是,作者活了下来。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研究对象,展示了在集中营中人生百态。有些人放弃了对未来的渴望而死去,有些人过于乐观而死去,但是有些人知道为什么而活,有幸生存了下来。残酷的经历让作者领悟到: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

或许很多人都想过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享乐?承受痛苦?或许我们不经历极端的`环境考验是不会真正领悟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生活。作者经历了对于一个人来说所有的苦难,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进入集中营后,这些不幸的人首先表现出惊恐,这是所有人正常的反映,因为死亡可能近在咫尺。而后进入冷漠,相当于"活死人",他们面对同伴的痛苦不在有任何情感,因为自己也可能随时面对这种境地。作者发现,那些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义、任何目标,觉得活着无所谓的人会很快死掉。物质上的匮乏不是根本原因,精神上的绝望才是最死亡的导火索。最后作者总结到: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态度上根本转变。我们需要了解自身,需要说服那些绝望的人;我们期望生活给与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自身。我们的回答不是说与想,而是采取正确的行动。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

作者将生命的意义归结为责任,那么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呢?作者给出了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情;爱---关爱他人;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作者强调,命运的无常会夺走你许多东西,但是永远夺不走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读到这里,我想起了余华的《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不管生活如何剥夺他的财富、亲人、尊严,他的生活总有目标,选择坚强面对生活的不幸。作者所说的寻找生命的意义的三个途径,跟瑞·达里欧的《原则》中如出一辙,"有意义的工作,是指人们有激情去投入的事业;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是指相互之间能够真心相互关爱".

这本书可以时不时翻出来看看,审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3

大学时读了《乔布斯传》,直至毕业前夕,都给予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当属“寻找到自己的使命”,或者用本书的话说:“寻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然而毕业后的现实不是肥皂剧,无法看了第一集就预测到最后的结尾。这就注定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我到现在都无法确定生命是否存在终极意义,只能说读过本书后,明确了这样一个观点:生命的意义,只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能被定义。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现在想来,也许寻找生命的意义,存在两种途径,一种像乔帮主那样,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自己是为什么而活;另一种是到生命的尽头才知道此生意义的所在。走第二条道路的人,需要不停地去回答生命提出的各种问题,答案的集合便是此生的意义。就拿作者的经历来说,如果在作者初出茅庐时,就问他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假如那时的他未卜先知地说是“经历集中营的苦难,并活下来”,那周围人一定觉得这孩子病的不轻。

当然,作者即使不经历集中营的苦难,他也会找到生命的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集中营的苦难升华了作者,作者在苦难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对如何应对苦难的回答,成就了他为人的尊严、完善了他不屈的人格、诠释了他生命的意义。

作者是通过三种方式来应对苦难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根据书中描述,即使在集中营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作者也没有停止用自己的所学去帮助他人、用小纸片记录自己的所想所得、在冰天雪地里依然想着自己和妻子相处的点点滴滴...

不要空想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要通过以上三种方式来回答生命提出的问题,用一生的行动去回应。为回答生命的意义而受的苦是值得的,待已归道山时,此生虽不是惊天伟业,但也足够精彩自适。

生命是一棵树,深植于过去的悲与喜中,矗立在当下的选择和拥有里,向着生命终极意义的方向生长。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4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我常常感叹生命现象的神奇,赞叹生命内在的神秘。人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这又是每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断思考的问题。大概没有人在一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而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本身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可能每个人在不同的生命时期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也许这就是人不断追问这个问题的意义。

读这本书是因为它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10大图书之一,因为好奇它的影响力。作者是弗兰克尔,纳粹期间是纳粹集中营的囚徒。集中营的人生经历,促使他思考人性与人生问题。在集中营中能够存活下来的人寥寥无几,作者本身是一位心理医生,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体察和思考人性深处的东西。

他把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的生命意义看做自己一生的使命,评论者说他并不是当年在集中营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道理也就在这。他依靠寻找生命的意义疗法拯救人的生命。

人的生命真实一个奇特的东西,只要信仰、信念存在,生命便会表现出顽强的活力和生命力。一旦信念和信仰丧失,生命整个的精神就会垮掉,接着身体也会彻底垮掉。在那些艰苦的年代活下来的人,几乎都是对未来抱有信心,意志无 ……此处隐藏4741个字……感表达欲望,又唯恐文字功底浅薄而违背弗兰克尔本意,因而迟迟不敢敲打键盘。第三遍读完后,终于可以鼓起勇气,向大家作一个相对理性的介绍。

弗兰克尔是奥地利一名精神科医师,1942年,被纳粹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先后辗转在四个集中营之间,历经坎坷,受尽折磨,命悬一线。他用生命写成的心理学书稿在集中营里被无情消毁。他坚信,只要一息尚存,就可以东山再起。他赋予生命至高无上的责任。集中营里的非人生活待遇和繁重体力劳动形成强烈的反差,有很多人没有等到解放的那一天。弗兰克尔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良好的运气,终于成为集中营里幸存者之一。当读到他为了和囚头搞好关系,耐心倾听囚头倾诉的故事后,联想到现实中的人和事,我即刻泪目。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共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集中营三年期间艰苦卓绝地与命运抗争,寻找生命意义的心路历程。第二部分是作者向大家介绍根据自己的感悟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意义疗法。全书10万多字,通俗易懂,没有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读者也能够无障碍阅读。

第一部分是作者根据进入集中营的囚徒精神反应的收容、适应、释放与解放三个阶段为主线,以故事的形式向人们客观反映了集中营里的真实场景。充分揭示了纳粹的残忍和囚徒的悲惨。毒气室和焚烧炉是集中营囚徒生命的归宿。为了活下去,囚徒们不停地与囚头斗智斗勇,力争能够多活几天。根据史料记载,二战期间,集中营共有150万人死于非命。濒临死亡的囚徒,多数已丧失生命的动力,唯有深爱着亲人的人,唯有明确使命的人才能够不停地在死亡线上挣扎。

书中至少三次引用尼采的名言,其中有一句特别经典:“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弗兰克尔在书中告诉自己和朋友:“只要还活着,就有希望。健康、家庭、职业能力、财富、社会地位——所有这一切都有可能重新获得或者恢复原状。”弗兰克尔认为:“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和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

弗兰克尔在书的第二部分介绍了他根据自己的集中营经历感悟出的心理治疗方法——意义疗法。他说:“根据意义疗法,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他认为:“人,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而活,甚至为此付出生命。”“人对意义的追寻会导致内心的紧张而非平衡。不过,这种紧张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

他在书中特别提出一个概念:存在之虚无。他引用叔本华的话:“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他特别指出:二十世纪,有很多人具有存在之虚无这种现象。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世界范围,人们的精神世界出现严重问题。弗兰克尔在书中提出了的“预期焦虑”的.概念,基本反映了比较严峻的社会现实。读书焦虑、就业焦虑、晋升焦虑、婚姻焦虑、生活焦虑......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需要对现实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人究竟怎么活着,才不辜负生命的本真?人,只有懂得生命的意义,才能有诗和远方。当务之急,是去除生命中的虚无主义,赋予生命意义,生活才会丰富多彩,五颜六色。生命对于每一个个体的意义,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我们要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感受生命的意义。即便是遍体鳞伤,也要去寻找疼痛本身的价值。按照弗兰克尔的观点,苦难和死亡也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应该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牢骚满腹、怀才不遇、求全责备和无病呻吟。

我们要对未来充满期望,即便出现暂时困难,也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自暴自弃,失去信心。要树立危机是化了妆的机遇的意识,善于从不利中寻找有利,才能最终成为人生的赢家。

弗兰克尔认为,“治疗师扮演的角色好比是眼科专家,而不是画家。画家试图向我们表达他自己所见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而眼科医生试图让我们自己去观察世界实际上是什么样子。意义治疗师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视野,使他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

弗兰克尔认为,“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人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时时需要对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断,决定下一刻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光说人有自由还不够。自由只是故事的一半,真理的一面。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就堕落成放任。”

特别认同弗兰克尔在书中的一句话:“自我实现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产品。”对比一下现实中那些天天期盼着成功的异常功利的人,我们是不是可以作为自己的一个镜像。自我超越是耕耘,自我实现是收获。真正的成功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收获一定是耕耘的副产品。

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下,我们有必要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一次认认真真的审视,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些许闲暇时间,将《活出生命的意义》认真读上一遍,也许您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本好书,我一定还会继续阅读,也一定会读懂生命的意义,读出生命的精彩。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10

该书前面内容讲述了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让我看的心惊胆战,虽然内容没有涉及过于血腥的画面,但是还是让读者感觉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同时我也很佩服作者能在那种环境中存活下来,这不仅仅是机缘,更是有强大的意志力吧!

感触很深的就是,以前的作者认为没有吃的,没有穿的,20多个人睡在一起,是不可能的事,可是进入集中营之后,环境改变了好多,曾经以为的做不到,也慢慢习惯了,好多人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事,不都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了吗?

培养幽默感并以一种幽默的态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艺术时学到的技巧。

有时候生活确实很苦,很残酷,把你打击的体无完肤,可是,我也慢慢意识到生活真的需要幽默,幽默让自己笑笑。然后迎接着苦难,我们继续生活!

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义、任何目标,因此觉得活着无谓的人是可怜的,这样的人很快就会死掉。一般他们还会说:“我对生活不再抱任何指望了。

人不活着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行尸走肉般活着,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每天虚度光阴!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15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要是将一定数目的形形色色的人置于饥饿状态,随着饥饿的加剧,他们所有的个人差别都会泯灭,取而代之的将是相同的饥饿表情。” 弗洛伊德没有亲身感受集中营的生活。他的主题都集中在维多利亚风格的松软沙发上,维克多弗兰克尔用亲身经历的奥斯维辛肮脏的集中营里回复个体的差别并没有泯灭,相反,人们的差异性变得更大。大家谁也不想掩饰什么,不管是猪猡还是圣人。

体会最深的`是书中提到的悲剧三位一体的第三个方面涉及死亡,但是也涉及生命,因为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包含着死亡,而每一时刻都不会再重复。那么,生命的这种短暂性难道不是使我们尽量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刻的最好提示器吗?它肯定是的,因此我提出一个忠告: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与生活。

最后,面对死亡如我最重要的是第三个途径:即使是处于绝境的无助受害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

这就是我想践行的全部意义和支点!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